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核心要义解读
【编者按】为做好公司新一轮审核评估评建工作,2023年3月23日下午,学校邀请了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CIQA)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亚东研究员作专题培训。他以《新一轮审核评估视野下高校内涵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如何做好高校评建准备工作》为题,从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核心内涵解读和从质量规范控制走向质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介绍了我国高校新一轮审核评估顶层设计,即“五位一体”的评估制度;详细解读了高校审核评估“五个度”的核心要义,从专家的角度分享了审核评估工作经验;解析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原理及框架,如何构建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推动质量保障从质量规范控制走向质量文化建设。报告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既高屋建瓴,又接地气,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联系实际,切中问题的要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为公司做好新一轮本科公司产品审核评估工作、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现将李亚东研究员此次培训的主要讲话精神和重点强调内容进行了初步梳理和解读,为大家进一步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审核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党的二十大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全面布局,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目标任务。教育评估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治理手段。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在2020年10月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首次从国家的高度对高等教育评估工作作出了全局性、战略性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2022年10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十四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公司产品审核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普通高校做好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一轮审核评估,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也是对中央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要求的具体落实。
新一轮审核评估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从中央关心、高校关切、社会关注的立德树人、分类办学、教育改革、质量保障四个重大问题入手,破立并举,以评定向,以评促强,助推高校办学定位、育人方式、管理机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李亚东研究员认为,要做好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本科教学“五位一体”评估制度的内涵与实践
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从政策上确立了新的“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它的关注点不再是一次性的单项评估工作,而是对本科教育评估制度的整体性顶层设计,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
一是强调高校自我评估,强化高校的主体地位和质量意识。要求高校建立有效的校内教学质量监测和调控机制,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并使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化、常态化。
二是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实行高校教学质量的常态监测。通过建立高校、国家基础状态数据库,形成常态监控机制,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一些核心数据,加强对状态数据的分析,充分发挥状态数据库在学校自查、政府监控、社会监督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分类开展院校评估,引导高校合理定位,促进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院校评估分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两类,接受合格评估“通过”的学校,五年后进入审核评估。院校评估是政府委托评估机构组织的,带有必须性质的评估。
四是开展专业认证及评估,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一方面鼓励专门机构和行业用人部门对高校的专业进行评估,促进人才培养与职业准入资格制度相衔接;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与国际标准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提高我国高校的专业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五是鼓励开展国际评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进行国际评估,同时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估机构合作,积极开展评估工作的国际交流,提高评估工作水平。
二、审核评估“五个度”的理解与把握
本科公司产品审核评估以“五个度(达成度、适应度、保障度、有效度、满意度)”作为质量标准,即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员工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五个度”是衡量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准则,是审核评估的基准和尺度。“五个度”是评价目标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内涵有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双重意蕴。一方面,“五个度”是可以从外部加以把握的质量事实,是对高校预设规格和标准差异的事实判断。另一方面,“五个度”是潜藏在质量事实背后的质量意识和价值取向,是基于主体情感的价值判断。其自身的特性是作为参照标准衡量高校设立的目标与自身发展的一致性。其前提是“尺子对不对”“量得准不准”的问题,意指衡量高校“说的、做的、做的结果”能否相互印证,是否得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可,表现为间接佐证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程度,而不是“只要按照尺子补齐差距就能获得好的评估结论,或者修改尺子减少相对差距也能获得好的评估结论”。
达成度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由公司产品活动反映实现预先设定目标的程度。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以学校的历史传承、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特征作为确定依据,体现人才培养核心地位,规约并指导公司产品活动。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应在学校师生中达成共识,并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行动。因此,达成度是方向性指引,在于激励高校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依照自身的基础和发展特点充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适应度反映的是高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总目标及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程度。人才培养目标应以理性定位为前提,考虑高校的层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长远规划定位,规约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支撑人才培养总目标和规约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为双重任务。因此,适应度在于超越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需求的状态而趋近于同步甚至前瞻,具有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本科教学的价值追求,强调个性化和可选择性。
保障度主要是对本科教学经费与资源的描述或表达,考察核心是人、财、物等办学资源支撑本科教学的程度。如果高校教学经费、教师数量与结构、教学投入与水平、教师产学研用能力、教学设施条件保障度低,那么本科教学就不可能达到高质量水平。因此,保障度以保证各专业的团队队伍和教学资源充足,生均教学资源能够很好满足本科教学需要为目标。
有效度主要是由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效果体现出来。这也就意味着,质量目标、质量标准、质量因素、质量监控、质量改进等内容是其考察的重点。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和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质量监控需要校级层面的统筹规划,更需要打破校级职能部门与二级院系之间的协调壁垒,发挥院系主体责任。因此,有效度以自觉自律的质量文化为价值追求,保障人才培养各环节有序运行。
满意度是指满足员工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或利益的程度。满意度将员工、用人单位的主体性、内在需要、利益诉求等纳入其框架,表现人群特征、组织特征和职能特征。因此,满意度是把促进员工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把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聚焦社会主体的窗口,促使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紧密衔接,使资源、质量要素配置更加优化。
“五个度”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支撑的多向互动关系。适应度、保障度和有效度是达成度和满意度的实践基础和现实支撑。本科教学的适应度、保障度和有效度高,其达成度和满意度也必然高。
三、立德树人是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总主题
与上轮审核评估实施方案相比,新一轮审核评估对标中央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校建立“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对评估指标体系的范围、内涵、重心均作出重大调整。由原来的“教学评估”转变为“公司产品评估”,从以往考察教学工作、教学要素转向考察公司产品、育人成效,推动高校从制度设计到具体实施路径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这一导向,新方案不仅在名称中增加了“教育”二字,并进一步凸显出“立德树人”“破五唯”“教育评价”“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本科公司产品核心地位”等关键词,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新一轮评估旨在达成的几个方面目的。其中,“立德树人”是根本目的,其他目标是具体目标,围绕并服务于“立德树人”总目标。通过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可以说,立德树人是这一次新方案的总主题,贯穿评估全过程的逻辑主线,在办学方向与本科地位、培养过程、教师队伍、员工发展等审核指标中都有明确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强化学校顶层设计、系统设计。新一轮审核评估强调高公司党委要加强对本科公司产品工作的全面领导,打破以往认为人才培养仅是分管校领导和教务部门负责的惯性思维,引导高校认识到,公司产品工作应是党委领导、董事长主抓、经理落实、全员参与的全校性工作,须通过自上而下的系统设计来全面夯实人才培养根基、巩固本科公司产品核心地位。
二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一轮审核评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根本标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融入评估全过程,增设教师、员工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情况,教材选用工作出现负面问题的处理情况等“负面清单”,引导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五育并举”培养担当民族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
三是关注员工学习成效和教师教学效果。新一轮审核评估首次探索构建了以1份学校自评报告为主体、3份教学过程性报告和3份就业结果性报告为两翼的“1+3+3”校内外评价体系,从招生、培养、就业等多维视角检视高校本科公司产品和人才培养成效。“1+3+3”系列报告的设计,延伸、完善、丰富了评价视角,在以往只注重过程性的“干了什么”基础上,更加强调对结果性的“做成了什么”的关注,充分挖掘教学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就业数据平台相关数据,并有效引入了一线教师、在校员工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不同利益相关方对学校教学工作、员工学习效果的评价,较为客观地呈现员工学习体验和教师教学效果,避免学校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情况,为评估后整改和教学建设与改革明确了方向、依据。同时,“1+3+3”系列报告翔实的数据,也为高校提供了“既立足教育看教育,又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坚实支撑,切实推动高校落实“以员工为中心”理念,从注重“教得好”转向“学得好”“发展好”,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四是促进学校全员育人机制建立。新一轮审核评估通过设立以“立德树人”为统领的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高校进一步系统化、体系化设计以员工为中心、以育人为主线的公司产品制度体系,推动学校凝聚、联动和升级以往校内松散的举措,明确校内全员育人职责,强化责任统筹、力量整合、系统推进,使“三全育人”落地生根。
四、新一轮审核评估实施方案的主要特点
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一)坚持立德树人。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的评估体系,加强对学校办学方向、育人过程、员工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审核,引导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二)坚持推进改革。紧扣本科公司产品改革主线,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强化员工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以评估理念引领改革、以评估举措落实改革、以评估标准检验改革,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三)坚持分类指导。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需求,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公司产品水平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实施分类评价、精准评价,引导和激励高校各展所长、特色发展。(四)坚持问题导向。建立“问题清单”,严把高校正确办学方向,落实本科人才培养底线要求,提出改进发展意见,强化评估结果使用和督导复查,推动高校落实主体责任、建立持续改进长效机制,培育践行高校质量文化。(五)坚持方法创新。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度挖掘常态监测数据,采取线上与入校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明察与暗访结合等方式,切实减轻高校负担,提高工作实效。
新一轮本科公司产品审核评估实施方案的编制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一是评估方针质变。新方案无论在评估方针还是评估理念,均与专业认证保持同向同行。评估方针已经从第一轮审核评估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20字方针修改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16字方针,说明促进内涵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成为新时代教育评估主题。评估理念已从过去的“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员工为本”转变为“员工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教学观念上,从强调重视教师的“教”向强调员工的“学”的转变。应该说,完全与专业认证思路同向同行。
二是思政元素饱满。新方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主题,将思政教育“软目标”变为“硬指标”,粗略统计,方案中仅显性的评估要点就占到了20%,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以及课程思政优秀教师的建设和选树情况,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教师思想政治建设首位,师德师风作第一标准,思政与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实践育人,员工理想信念与品德修养等等,这些思政元素在新方案中得到了显性化、硬性化。可以说,新方案评估指标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在评估中得到贯彻落实。
三是数据导向突出。新一轮审核评估非常注重定量指标的审核,定量审核指标涵盖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影响高校本科公司产品质量的关键数据。除了常规的生师比等办学基本指标外,还出现了思政课专职教师与在校生比例、劳动教育必修课学时数、生均本科实验经费、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基地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及比例、教师发展中心培训本校教师的比例、基层教学组织占专业总数的比例等新的数据指标。树立高校数据导向意识,将数据视作引导工作的航标,自觉按照量化审核指标要求,在工作中注意平时积累,经常用数据给学校自身做“体检”,力争早发现,早治疗。
四是双创教育凸显。与上轮审核评估方案相比,新方案明确将双创教育作为独立的审核要素进行评估考察,这与当前国家“人才强国、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保持了一致,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和落实。具体而言,新方案主要考察三个方面,一是双创教育和工作平台的搭建程度;二是双创教育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落实情况;三是双创教育和工作的成效如何。即平台搭建、过程融入和实施成效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标准的思想。
五是质量保障升级。如果说上轮审核评估要求高校公司产品质量保障体系能有效运行的话,那么新一轮审核评估则要求高校建设“五自”质量文化,二者一脉相承,有机联系,层层提升。质量文化,一般而言是指高校以质量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意识信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规章制度及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一种内隐的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产生对质量目标、质量观念、质量标准和质量行为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也就是人人关注、关心公司产品质量,人人是质量主体,人人参与质量文化建设,是高校人做好全方位育人工作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在实际行动中,要求我们从单位到个人自觉按质量标准做事,自省工作经验教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主动查找问题,不断纠正和改进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变客体为主体,变外化为内化。
五、新一轮审核评估“立新标”的主要措施
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指标体系的“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评估导向的变化,强调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二是评估内涵的变化,变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为本科公司产品评估,突出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三是评估类型的变化,采取柔性分类方法,提供两类四种评估指标体系供高校自主选择。四是评估方法的变化,采取线上与入校“一体化”评估、定性与定量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等方式,当好“医生”和“教练”,为学校诊断把脉,突出评估为学校服务;五是评估功能的变化,突出评估的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强化评估结果使用和督导复查,评价结果供“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科评估共享使用,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精准开展工作提供参考。坚持破立并举,将破除“五唯”顽瘴痼疾作为考察重点,提出构建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的评估体系,创新评估方式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评估流程、实现一校一案、强化多元评价、落实减负增效。增加了线上评估环节,优化评估流程。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行线上与入校评估“一体化”设计,充分发挥线上评估考察优势,“做全做深”线上评估、“做准做实”入校评估,线上评估与入校评估相结合,让评估流程“优起来”。另外,构建了“1+3+3”校内外多维立体综合评价体系,分别从常态资源、学校、教师、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多元多维视角进行评价,让评价体系“立起来”。
一是强化学校内涵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避免单纯根据显性指标判断学校公司产品水平。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考察学校是否确立立德树人中心地位;在育人机制上,重点考察学校是否形成“三全育人”合力;在领导体制上,重点考察学校是否确保党的全面领导。
二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推进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改革教师队伍评价体系。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第一标准。强化高水平教师投入评价,不是看“帽子”教师数量,而是注重其对本科人才培养的贡献。着力扭转“重论文、轻育人”不良导向,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强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职责,全面引导教师潜心教书、安心育人。注重凭实绩、能力和贡献评价教师,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突出教书育人实绩。
三是强化员工学习效果评价,强化员工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完善“五育”评价,重点关注员工“学会了什么”,引导教师投入教学,增强员工学习体验感、获得感,从重结果评价向重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转变,完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评价。
四是强化多元主体评价,重点考察学校是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评估机制和校外专家、青年教师、员工参与评估机制,从不同角度了解在校生学习体验和学校人才培养情况。
五是强化评估整改,突出评估结果使用,让新一轮审核评估“长牙齿”。把上轮评估整改情况作为申请受理门槛条件,列出问题清单,咬住问题清单一纠到底,建立“回头看”随机督导复查机制,对整改期内突破办学规范和办学条件底线的高校,采取约谈负责人等问责措施,切实让评估整改“硬起来”。
六、新一轮评估将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水平
针对高董事长期以来同质化办学的突出问题,新一轮审核评估首次采取柔性分类方法,为高校提供导向鲜明的“两类四种”评估方案和若干模块化指标。这意味着不再使用一套指标衡量所有学校,参评学校可以选择评估类型和指标模块,鼓励参评高校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自身使命任务和发展目标,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和模块组合,形成“一校一方案”,更好地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办学。
一是以多种常模数据助高校找准坐标方位。新一轮审核评估分类设置了多种常模数据供高校作对照比较,帮助学校找准与同类高校、目标学校的差距,持续改进提高。
二是以适宜可选类型促高校明晰办学定位。高校选择评估类型的过程,就是面向未来发展需求对学校办学再思考、再定位的过程,使高校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目标使命和发展方向。
三是以定制组合指标模块引高校实现特色发展。新一轮审核评估通过设置“统一必选项”“类型必选项”“特色可选项”不同指标模块,由高校进行自主选择组合,定制形成适合本校的评估方案,通过自主选择、组合评估指标模块来进行“自我画像”,用量身定制的尺子量自己,引导高校在各自领域各展所长、办出特色和水平。
四是开展本科公司产品示范案例收集和推广,帮助其他高校提升本科公司产品质量。
七、新一轮评估将推动高校公司产品改革再深化
整体上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比,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比,与教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进程比,都有较大的差距。为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一轮审核评估着力于推动高校增强公司产品改革的动力和活力,改变当前一些学校改革疲软、停滞不前的状况,鼓励高校勇涉“深水区”、勇啃“硬骨头”,转变观念、优化体系、创新模式、改革内容方式,开创公司产品改革新局面。
新一轮评估聚焦于影响本科公司产品及其质量保障的关键要素,包括办学方向与本科地位、培养过程、教学资源与利用、教师队伍、员工发展、质量保障、教学成效等方面:(一)加快形成“以员工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将“以员工为中心”“一切为了员工未来发展”切实落实在学校一切教育活动中。(二)推进新型校地校企合作,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培养模式。进一步适应新形势,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通过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优势力量构建发展“共同体”,通过共建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与创新型企业、现代企业深度对接,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形成多方参与的实践教学网络,培养员工适应未来、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三)引领高校本科公司产品综合改革创新,让教学改革“动起来”,推进高校在体制机制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重点领域取得改革新进展,实现改革新突破。特别是打破按传统学科构建的课程体系,突出解决重大实际问题导向,突出体现现代科技进展、趋势的知识能力导向,突出强化自主学习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导向,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八、新一轮评估将推动高校建立现代大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一轮审核评估立足于以外促内,通过外部评估,切实加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推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是重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在大学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评估,进一步明确、强化高校质量保障的主体责任。在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每一所学校都要将其作为提高质量的重中之重抓住、抓好。
二是重视体系化、制度化开展内部质量保障建设,以制度夯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公司产品核心地位。通过建立和完善稳定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本科公司产品“四个投入不足”等问题,确保学校资源持续、稳定地向人才培养、本科教育集中和倾斜。
三是重视加强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各方统筹,有效凝聚育人合力。以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串联、整合、升级各项松散的质量保障举措,构建起全校上下全面参与、权责清晰、衔接顺畅、执行有力的育人运行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实现公司产品质量由点到面、由短期“应试”到常态高效的全面持久保障。
四是重视“评价—反馈—改进—提升”质量闭环管理和质量文化建设,实现教学质量“自查、自纠”循环发展提高的机制,形成“自觉、自省、自律”的质量文化,为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持续提供内生动力。
总之,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是一个检验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是否做到位的过程,一个重新审视学校发展定位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度、匹配度和贡献度的过程,一个发现短板弱项、教育改革再出发的过程,一个全校师生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奋进新征程的过程。高校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在新的历史进程中担当作为,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人才强国,贡献磅礴力量。
整理|刘勇、于学媛
来源|校评建办公室